作者:罗晶 万薇 | 来源:江西省邮政工会 | 时间:2019-04-03 |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人们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信,一叠信纸、一支钢笔、一个信封、一张邮票,伏案提笔,心中话语跃然纸上,对于很多人来说邮寄的是书信更是情感。街边树立的绿色邮筒,穿着墨绿色制服骑着二八自行车的邮递员,也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。
“当时看到投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,背着鼓鼓囊囊的绿挎包,‘叮铃铃,叮铃铃”,风尘仆仆地穿行在乡里的村村落落,心里很是羡慕。”谈起对邮政最初的印象,全国劳模左小星还是掩饰不住的兴奋。
1986年,17岁的他成为吉安市永新县乌石山邮电所的一名乡邮员,像他的前辈一样,一脚土一脚泥地踩着二八自行车,背着绿色邮包穿梭在这湘赣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,承担起这九坡十八洼里,全长30公里的2个乡,14个村共计41个投递点。
“当时的乡村马路都是沙石和泥土,晴天尘土飞扬,但最怕的是村里的黄泥巴路,遇上雨雪天气,每骑一段路黄泥巴卡住挡泥板骑不动,需要下车用树枝清理完才能继续前行,增加了投递邮件的时间。”说起当时的投递环境,左小星还记忆犹新。由于投递点分散,交通不便,许多点都只能隔日班,为了使用户能当天收到报刊、邮件,他三改邮路,每天多翻两座山,走一条上下坡3公里荒无人迹的山间小路,投递点更是由41个增加到61个,邮路由37公里增加到54公里。由于当时高溪乡没有邮电所,群众用邮不方便,他开展半投递半营业,长年坚持三送五带,为用户送包裹、特挂、汇票,带信封、印泥、浆糊、收据,每天归班回来帮用户交寄完捎带的信件、包裹。
“现在条件好了,投递工具从自行车变成摩托车,再到如今的新能源电动车,村里的黄泥巴路沙子路也变成了水泥路,投递速度越来越快,也更加节能环保。”
“以前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一封退回的信可能就错过了一生。1993年的一天,收到一封地址是‘江西省鄱阳区高溪社四队庄伟臣收’的信件,按规定这封信可以按“地址欠详退回原处,但我没这样做。经过三天的查询,终于找到了收件人地址,但由于收件人是外地人且逝世多年,又无一亲人,我当即给寄件人写了一封信,介绍了收件人情况,说明退回信件的原因。虽然他们最终没能相见,但寄件人还是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,表示虽有遗憾,但了却了他的心愿。”
让死信复活,让疑难邮件妥投,帮老汉找药方,帮老红军包揽用邮用电业务,在长达15年的投递生涯中,左小星走遍高溪乡的村村落落,踏遍县城的大街小巷,被大家称为“闪闪发光的小星星”。由于始终牢记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的服务宗旨,工作勤奋、乐于助人,左小星先后获全省邮政系统先进工作者,江西省“有突出贡献一线工人”、江西省劳动模范、邮电部“优质服务标兵”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。
“在投递的那十几年的日子里,是我最宝贵的历程,虽然只是做了自己最本职的工作,却得到了组织上这么大的肯定。2002年,在上级工会组织的推荐下,单位保送我去中国工运学院脱产读了四年书,一直心怀感恩。”从学校归来的左小星开始接触邮政的各个岗位,在农邮中心、营投中心、市场部门、综合部门等多个岗位学习工作。
“改革开放40周年,邮政的变化太大了。”左小星说:“过去,查询包裹至少要1周时间,现在客户可以网上随时跟踪包裹位置;过去我们仅仅依靠人工分拣邮件,现在皮带机、机器人等高科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”“记得当初乌石山邮电所还只是砖木二层盖瓦房,办理邮政业务都是手工完成,每笔汇转储业务在存折上手工填写金额,加盖营业员私章和日戳,利息用算盘计算,每订一份报刊,填写一式三联的报刊订阅清单并用复写纸填写,用心算或算盘计算出订阅报刊金额,加盖营业员私章和日戳,手工一张张清点用户交来的业务款。现金区根本就没有联动门和防弹玻璃隔层,柜台上安装罗纹钢焊接铁栅栏来做防护栏。”不仅对投递工作如数家珍,对于当时的营业流程,左小星也能娓娓道来。
“现如今自动存取款机、补登折机等自助设备一应俱全,警邮、税邮、代理车险等便民服务窗口一字排开。除了能办理金融、寄递、报刊等业务,还陆续开通了代缴水电费、代理车务、代办税务等便民服务窗口,真正为老百姓打造‘十分钟生活圈’。”说起邮政的变化,左小星很是自豪。
“当然,我们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邮政企业也在不断思索客户需要什么,怎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,满足客户的需求。”随时学习、随时思考成为左小星多年来的工作习惯。
如今的左小星担任永新县综合办党群干事,虽然离开投递岗位已十多年了,但踏实认真、爱岗敬业、真情服务的精神始终贯穿他的工作和生活。“作为一名新时代劳动模范,我更要珍惜荣誉,加强学习、继续拼搏,无论组织安排在什么岗位,要第一时间去适应岗位要求,立足本职工作弘扬工匠精神。”左小星说。(江西省邮政工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