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近在读一本书《老饕漫笔》,是一本关于“近五十年饮馔”美食的书,书的作者却是一位集邮者,准确地说,是集邮家,他的名字叫赵珩。
这本书是我在丁酉年春夏之交于三联书店买的,买后即读,今天又翻出来了,忍不住再读。
赵珩我很早就认识了,知道他收集的世界动物邮票不是一般的多。也曾和他一起吃过饭,当然在饭桌上最有发言权的是他,我不仅蹭饭,也蹭学了很多美食的知识。
作为集邮家的美食家和作为美食家的集邮家,《老饕漫笔》不仅是一本美食的书,还是一本另类的“邮书”,美食书中有邮事。比如在《忆华宫》一文中,赵珩披露了自己是如何开始集邮的。“跨越新旧中国两个时代,而经营时间较长的则要算是华宫食堂了。华宫开创于(20世纪)三十年代中,关闭于六十年代初,前后凡三十余年,地点不变,规模始终如一……”“华宫在今天的(北京)东华门大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位置,马路对面是原中国集邮总公司……与我的童年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孩提之时,我对华宫的兴趣远没有它对面的(中国集邮公司)更浓厚。”“因为与家中长辈去华宫吃饭,让我认识这家(中国)集邮公司,它在我童年的视野中打开了一扇窗,让我认识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纸头,那一片呈现着奇光异彩的世界,从而走进那个世界,再也没有走出来……”赵珩曾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三届的理事,全国集邮学术委员会的委员,在集邮界有着极大的美誉度,他写道:“四十多年的缘分,不能不说与华宫有着直接的联系。”
赵珩在《忆华宫》接着写道:“华宫的生意一直很好,当然也是沾了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光……1955年(1月)对面的中国集邮公司开业,也为它带来了一定的生意。我在华宫就看到过当时知名的集邮家夏衍先生、周贻白教授和张葱玉先生。上海的集邮家王纪泽先生来京,也曾去华宫吃饭小憩。”
《老饕漫笔》毕竟是一本美食的书,在书中,赵珩以三五知己聚首饭局式的侃侃而谈,为读者再现出美食之美之魅,《蜜汁红苕》《九华春笋》《郑斋肉松》《东江盐■鸡》《塔尔寺酸奶》乃至《老麦的粽子》《中山公园的藤萝饼》《西安稠酒与泡馍》《金华烧饼与宁波苔条》……文章名亦如菜名,文字间乃至标点符号间都有色香味在飘逸、在升腾、在诱惑。美食的掌故传说、美食的烧制方法以及与在品赏美食时所用的刀叉碗筷等器具,赵珩都在文章中娓娓道来。
如果有的美食已经消失,又该怎么办呢?赵珩亲自披挂上阵“研制”,比如他在《忆吉士林》中说:“吉士林清汤小包色泽金黄,吃到嘴里,不似春卷那样脆,而是焦香松软,蛋香扑鼻……这道点心早已没有饭店继承,倒是我潜心研究,终成正果,能制作出地道的吉士林清汤小包。”好吃的当然要与好友分享,爱集邮的美食家赵珩当然不会忘记与集邮家好友分享。“几年前在家中宴请老友、上海(集邮)收藏家唐无忌先生,他也是位老饕,品尝后赞不绝口,称数十年前在上海锦江饭店吃过,此后近四十年未得此享受。”
我的同行、原《集邮博览》主编刘生平在2009年撰文称赵珩为“玩儿家”,“玩儿,说着容易,做着难,如果能玩儿出乐,玩儿出彩,那就更难了。而赵珩就是这么一个玩儿出彩的人。”赵珩玩美食、玩戏曲、玩邮票……玩什么都玩得风生水起、酣畅淋漓,有色、有香、有味。不服?不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