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谈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——王鲁湘做客“文脉·国脉”文化大讲堂
时间:2020-09-25     来源:

  为贯彻落实刘爱力董事长以“三个视角”找差距,以“三大规律”促创新的要求,9月23日下午,中国集邮总公司特邀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、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做客第七期“文脉·国脉”文化大讲堂,以“玉”文化为线索,追溯华夏文明的由来,讲述中国文化的特色,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传统文化盛宴。集邮总公司全体干部职工、部分省分公司同仁、石家庄邮院部分师生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聆听此次讲座。

大讲堂现场

  集邮总公司总经理、党委书记任永信对王鲁湘的到来表示感谢。任永信介绍说,王鲁湘老师是一位名家,也是一位大家,是中华文化促进会评选出的2017年度文化人物。他的《纵横中国》《文化大观园》《世纪大讲堂》等节目脍炙人口、深入人心。他低调、漫谈式的主持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元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讲课的特点一是漫谈文化,没有讲稿;二是自成一体,特色突出;三是深入浅出,引人入胜。

王鲁湘授课

  王鲁湘开篇从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——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讲起,那里考古发现了多座依山而建的玛雅金字塔式台城,可能存在过中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。在4500年前黄土高原、晋陕峡谷的一个台地,竟然存在着如此高等级的文明,令人惊奇。其中所蕴含的奥秘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。

  讲座随之围绕“华夏文明的起源、文明标准的探讨、玉对中国文化的塑造”三个视角展开。

1994-9《中国古代文学家(第二组)》

(4-3)司马迁

  从华夏文明起源的角度,王鲁湘说,华夏文明五千年的说法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来,早已被奉为圭臬,但在20世纪却遭到了西方学术界质疑。随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实证,令国人扬眉吐气。由此,也引发了文明与野蛮标准的探讨:究竟怎样才算文明?文明是如何定义的?由于起步较早,西方考古学家根据对两河文明、古埃及文明的考察提出的文明三要素,即“青铜器、文字、城池”成为衡量是否进入文明状态的世界标准。最早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地区是现在的两河流域。在中国,三个要素集聚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。

  王鲁湘说,为了寻找华夏文明源头的实证,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做了1个世纪的努力,对殷墟数量庞大的甲骨文进行了释读,特别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从中总结出了商王世系,与司马迁《史记》所载完全吻合,从地上文献和地下文物两方面印证了商朝的存在,不仅满足了西方文明三要素,也证明了早在3500年前中国就已跨进了文明社会。

2016-17 殷墟

(3-1)甲骨文、(3-2)青铜器、(3-3)玉器

  关于对文明标准的探讨,王鲁湘认为,殷墟的发掘证明了司马迁《史记》的可靠性,但书中提到的夏朝却迟迟得不到考古验证,华夏五千年文明仍没有实证。而另一方面,最有可能是夏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乃至更早期的芦山峁、石峁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器作为礼器来使用的现象。这与良渚文化、陶寺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具有相同的特点。根据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载“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: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……”。以玉作礼器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征。由此,王鲁湘认为,文明三要素不能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起源的唯一标准。放眼世界,南美的玛雅文明、印加文明都没有成熟的文字。他大胆提出,中华文明应将玉礼器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。

  王鲁湘更进一步解释,玉礼器的出现,背后需要玉石的开采、运输、设计、制造一系列部门来支撑,这足以证明复杂社会即文明的存在。更重要的是,玉礼器这种抽象的、蕴含早期“天圆地方”思想的信仰象征,超越了以单一动植物为图腾的原始崇拜,使各氏族部落有了融合的信仰基础,促成了华夏共同体的出现。

2020-8 亚洲文明(一)

(6-6)石峁遗址

  在玉礼器对中国文化的塑造方面,王鲁湘说,人们将玉的理化结构和人的道德品质相结合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层面的深远影响。一是为人。东汉许慎认为玉有五德: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,“温润而泽”曰仁,“连而不溃”曰义, “结构缜密”曰智,与玉的物理属性一一对应。故“君子比德于玉”。二是做诗。杜甫的诗温柔敦厚,身世再坎坷,诗中总有温情,这是玉的品格,故为诗中之圣;王维的诗禅意有余,温情不足,皆因社会关怀度不够而稍逊。三是绘画。唐以后水墨取代丹青就是因为其朦胧之感与玉的沁色如出一辙。四是制瓷。早在商代,中国就开始出现陶器向瓷器演进,直至1708年,中国的瓷器一枝独秀,享誉世界。瓷器的制作也体现了对玉的模仿。

  王鲁湘总结道,要了解华夏文明的独特属性,从玉礼器切入;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要从玉文化着手。繁体字“國”简化为“国”,就是一座城里一块玉,表明玉就是我们的文化理想。

2020-8 亚洲文明(一)

(6-5)良渚玉琮

  听了王鲁湘的文化漫谈,任永信感慨道,王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,信息量庞大。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,阐述了玉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关系。一是推究信史。从延安芦山峁的发现,到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轩辕黄帝开始,为我们梳理脉络;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说法遭受质疑到良渚遗址申遗成功,为我们振奋精神。二是明辨标准。王老师为我们解读了西方文明三要素的内容,并照此标准,说明了中华文明只能推至3500年前与古籍记载不符,与中华大地众多史前文化遗存的实际不符的矛盾。王老师大胆质疑了西方文明三要素的普适性,提出应以玉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准。三是以玉化人。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。自古以来,玉的品格被比喻成君子的品格:温润、仁义、和悦,以及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,谦谦君子、两袖清风等,体现了中庸之道、君子智慧,是有态度、有意见、有立场,但不走极端。四是玉与邮政。中华文明从青铜器到漆器,从漆器到瓷器,瓷运盛则国运盛,但玉的文化始终传承下来。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,玉石文化的发展带动了邮路的运输,邮驿制度与社会文明的进步紧密关联。

2011-4《良渚玉器》

(2-2)玉璧

  任永信还强调,漫谈在于随心所欲,在于入脑入心。这场文化盛宴让人意犹未尽、回味无穷。王鲁湘教授今日所讲,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,渊博的文博考古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传媒经验,放眼全球视野、穿越天地古今、纵横东方西方。他旁征博引、深入浅出、轻松自然、娓娓道来的讲述彰显了“文化行者”的智慧。文化之功,一曰传情、一曰担当。传情是令思想有流动性,担当是令社会有责任心。文化重在“化”,我们要把王老师的授课变为行动,通过消化、理解、转化,把玉的精神变为我们共同的行动。

王鲁湘挥毫

  大讲堂活动结束后,王鲁湘还挥毫泼墨,留下“方寸映乾坤 集邮展文脉”的墨宝,彰显了邮票映照乾坤天地日月阴阳、传承文脉国脉中国故事的核心主题;题写了“六合集祥”四个大字,谓天地六合集满祥瑞,展于方寸,表达了王鲁湘对集邮总公司和中国集邮欣欣向荣、蒸蒸日上的美好期盼。

王鲁湘墨宝

  部分省邮政分公司集邮业务骨干在参与了本期大讲堂活动后,畅谈了自己的体会。

  江苏:王老师从半梦半醒的青铜时代讲到君子一日不可无的玉之五德,从温和敦厚的杜诗讲到朴质纯简的陶瓷器皿,即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,即扎根传统又旁融东西。

  湖南:王鲁湘教授解析了有着近5000年历史的华夏文明的起源、认定依据和特质,详细讲解了“玉文化”在中华文明中深刻的影响力,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华文化普及课,让人回味无穷。

  湖北:王鲁湘教授的课让人意犹未尽。文化二字,关键在“化”。我们将切实把本期大讲堂带给我们的文化力量融入到各项工作中,将文化传承与工作实际相结合,为推动集邮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。

  北京:王鲁湘教授的授课形象生动、通古贯今,让大家无不感叹于中国文化精髓之博大精深,感动于王教授悠悠的文化情怀。

  福建:感谢集邮总公司领导给我们机会,能听到国内大家、名家,纵论华夏五千年文化,高屋建瓴,内容丰富,启发深刻。

石家庄邮电技术学院分会场

  撰稿:周凯、倪晨、李跻嵘

  摄影:宋郁瑨